《延迟退休实施原则公布!》、社保“第六险”路在何方
日期:2022-03-22 浏览
No.1 《延迟退休实施原则公布!》 12日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这些原则分别指的是什么?接下来到底怎么改?记者专访了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 1 小步调整—— 每年延迟几个月 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 金维刚:小步调整简单理解就是延迟退休改革不会“一步到位”,而是采取渐进式改革,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到位,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节奏总体平缓。 也就是说,政策实施后,退休年龄线会往后慢慢推。比如说,原本满50岁退休的女性,政策实施后,第一年,变成50岁1个月或几个月退休。不同年龄段的人,退休年龄不同。以此类推,经过若干年过渡期完成改革。 可以确定的是,改革前期,临近退休的人,只会延迟1个月或几个月,不会出现一下子晚退休几年的情况。 对年轻人来说,延长的退休年龄幅度会大一些,但未来有很长的过渡期和适应期。 2 弹性实施—— 个人会有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 金维刚:延迟退休不会搞“一刀切”,不是规定每个人必须达到延迟后的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退休,而是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增加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 这是延迟退休改革最大、最重要的特征。 客观地讲,不论是从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岗位的就业稳定性和工作强度看,还是从个人身体状况、家庭需求和价值追求看,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产生的诉求各不相同,有的人希望多工作,有的人希望早退休。 延迟退休改革,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多元化需求。在统一实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沿革等情况,增加弹性因素,允许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选择提前退休的具体时间,充分体现改革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3 分类推进—— 不同群体、不同性别 将继续保持退休年龄差异 金维刚:延迟退休不是“齐步走”,而是要与现行退休政策平稳衔接。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政策有所不同。实施延迟退休改革将区分不同群体,采取适当的节奏,稳步推进,逐步到位。 对于现有不同职业、地区、岗位存在的一些政策差异,改革后也会保持政策延续性,确保政策调整前后有序衔接,平稳过渡。 4 统筹兼顾—— 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需协同推进 金维刚:延迟退休不能“单兵突进”。延迟退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非常多,需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一方面,过去一些与退休年龄相关的政策,要随着延迟退休进行相应调整;另一方面,延迟退休改革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及时跟进。 比如如何通过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大龄劳动者就业创业?如何更大力度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帮助其再就业?如何进一步加大对大龄失业人员的保障力度,开发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岗位?还有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只有统筹兼顾,配套措施到位,才能确保延迟退休改革平稳落地、顺利实施。 No.2 联想控股独立非执行董事张学兵辞任 近日,联想控股发布公告,公司于2021年3月10日接获独立非执行董事张学兵辞任通知。 公告表示,张学兵因其法律专业事务繁忙需要投放更多时间,故辞任联想控股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并不再担任联想控股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及联想控股审计委员会的成员,自2021年3月12日生效。 No.3 延迟退休原则公布 专家:小步调整表明不会“一步到位” 每日经济新闻 原标题:延迟退休原则公布包括小步调整、弹性实施等专家:小步调整表明不会“一步到位”,而是每年延迟几月或每几月延迟1月 每经记者李彪每经编辑易启江 3月12日,新华社授权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综合考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因素,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对此,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指出,小步调整,简单理解就是延迟退休改革不会“一步到位”,而是采取渐进式改革,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到位,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节奏总体平缓。 同时,对于退休年龄,金维刚强调,延迟退休不是“齐步走”,而是要与现行退休政策平稳衔接。实施延迟退休改革将区分不同群体,采取适当的节奏,稳步推进,逐步到位。 一位不愿署名的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于推进延迟退休改革的建议是改革的面要尽可能做得全面,要避免政策实施后再对政策进行“打补丁”。 未来有很长的过渡期 金维刚介绍,小步调整简单理解就是延迟退休改革不会“一步到位”,而是采取渐进式改革,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到位,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节奏总体平缓。 也就是说,政策实施后,退休年龄线会往后慢慢推。比如说,原本满50岁退休的女性,政策实施后,第一年,变成50岁1个月或几个月退休。不同年龄段的人,退休年龄不同。以此类推,经过若干年过渡期完成改革。 金维刚指出,可以确定的是,改革前期,临近退休的人,只会延迟1个月或几个月,不会出现一下子晚退休几年的情况。对年轻人来说,延长的退休年龄幅度会大一些,但未来有很长的过渡期和适应期。 据了解,在国际上“渐进式”延退已有较成熟的经验,比较流行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每年延迟三个月,四年延迟一岁;另一种是每年延迟四个月,需要三年时间延迟一岁。 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研究层面讲,绝大部分学术同行倾向于一年延迟三个月或四个月,这样既起到渐进的作用,又不会像一年延迟两个月、六年才能延迟一岁那样时间过长,各个群体能够普遍接受。如果按三年延迟一岁计算,女工退休从50岁延迟到60岁,就需要30年,如果延迟到65岁,就需要45年,达近半个世纪;如果按四年延迟一岁,需要40年时间才能延迟到目标法定退休年龄。 “综合起来考虑,延退方案实施的节奏为:一是快速方案:2年延长一岁;二是基准方案:3-4年延长一岁;三是慢速方案:最长6年延长一岁。”房连泉说。 延迟退休不会搞“一刀切” 金维刚介绍,延迟退休不会搞“一刀切”,不是规定每个人必须达到延迟后的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退休,而是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增加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这是延迟退休改革最大、最重要的特征。 金维刚称,客观地讲,不论是从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岗位的就业稳定性和工作强度看,还是从个人身体状况、家庭需求和价值追求看,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产生的诉求各不相同,有的人希望多工作,有的人希望早退休。 金维刚指出,延迟退休改革,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多元化需求。在统一实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沿革等情况,增加弹性因素,允许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选择提前退休的具体时间,充分体现改革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同时,针对退休年龄的规定,金维刚称,延迟退休不是“齐步走”,而是要与现行退休政策平稳衔接。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政策有所不同。实施延迟退休改革将区分不同群体,采取适当的节奏,稳步推进,逐步到位。 对于现有不同职业、地区、岗位存在的一些政策差异,改革后也会保持政策延续性,确保政策调整前后有序衔接,平稳过渡。 对此,上述专家认为,从国际上来看,男女同龄退休是一种趋势,如果暂时没有在改革中做相关规定的话,未来肯定也会逐步走向这一改革的方向。 有社保领域的专家曾向记者介绍,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内,同步实施男女延退计划,男性率先达到延退目标,之后女性退休年龄继续提高。 将有相应配套政策跟进 金维刚强调,延迟退休不能“单兵突进”。延迟退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非常多,需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金维刚介绍,一方面,过去一些与退休年龄相关的政策,要随着延迟退休进行相应调整;另一方面,延迟退休改革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及时跟进。比如如何通过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大龄劳动者就业创业?如何更大力度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帮助其再就业?如何进一步加大对大龄失业人员的保障力度,开发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岗位?还有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金维刚指出,只有统筹兼顾,配套措施到位,才能确保延迟退休改革平稳落地、顺利实施。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孙永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可以允许人们选择按原来的退休年龄退休,拿原来的养老金,同时也应允许人们选择以更高的退休年龄退休,拿更高水平的养老金。对那些想继续工作的人要在就业上提供帮助。 “中国的就业市场很复杂,结构性问题突出,对于那些想继续工作却难以找到岗位的人,得有专门的帮扶政策。”孙永勇说,很多人是担心岁数大了不好找工作。 No.4 银保监会摸底长护险试点服务情况 社保“第六险”路在何方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陈婷婷 周菡怡)两会期间,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一度被推上话题“热搜”。 3月17日,北京商报记者独家获悉,近日银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参与长护险试点服务情况进行书面调研。业内人士认为,要推进长护险试点的建设,还需解决标准化问题、培训和护理人员资质问题,并对“服务给付”这一给付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推广。 所谓长护险,主要是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侧重于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安排。《关于报送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服务情况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显示,此次报告的内容包括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参与长护险制度试点业务开展情况报告,以及填报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仍在合同期内承保的长护险制度试点项目的相关业务数据统计情况。 《通知》附件中参与长护险制度试点服务业务统计表显示,此次统计分类的经办服务模式包括三种:受托管理资金不到账,收取服务费,不承担赔付风险;受托管理资金到账,负责待遇给付,收取服务费,不承担赔付风险;政府长护资金计入公司保费收入,承担赔付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日多地发布长护险试点动态。最新消息来自于广西南宁,其长护险试点制度自3月1日起实施;近日“昆明发布”官微亦显示,昆明市已正式受理长护险失能评定申请,定点机构遴选工作也陆续展开。 为何长护险近期备受各地“强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2.5亿,失能老人超4400万人,预计2030年失能老人将达到6800万人。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孙洁介绍称,目前长护险试点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在各个试点地方不统一,且长护险试点项目与其失能等级的关联度也不够明确,其待遇给付和失能评估的关联度亦还不够规范,部分地区生活照料项目偏多,部分地区医疗护理项目偏多。 此外,孙洁提示称,此前部分长护险试点,如成都,采取现金给付的方式,然而这种情况下,部分失能老人家属会将现金取走自用;同时,这种给付方式对于当地护理服务资源利用及护理机构签约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相比之下,孙洁介绍称,近期部分长护险试点地区,如青岛,其开始采取的服务给付方式,不仅能落实对于失能老人的护理,还能鼓励民营机构签约提供服务,同时也保障了服务质量。 关于长护险建设的下一步动作,孙洁建议推进长护险服务标准化,包括重度失能基本项目数目及标准全国统一,并根据各地方经营运行情况,推出相应补充服务项目的目录。“地方在制定政策时,其服务项目要能够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而且针对不同的失能等级,其个性化、均等化和标准化的规定要分等级制定。 ”孙洁表示,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可在基本服务项目、服务目录的基础上,制定能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补充性服务项目。同时,长护险试点服务建设过程中,服务质量标准非常重要,这其中需要护理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化水平与之相适配,因而需要强调护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培训。

扫码关注

0431-80546699

在线客服